logo

申请

救助

疾病介绍

    寻常型鱼鳞病(ichthyosis vulgaris) 此型最常见,一般冬重夏轻。婴幼儿即可发病。多累及下肢伸侧,尤以小腿最为显著,四肢屈侧及皱褶部位多不累及。病情轻者仅表现为冬季皮肤干燥,表面有细碎的糠样鳞屑,又称干皮症(xeroderma);典型皮损是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臀部及四肢伸侧可有毛囊角化性丘疹;掌跖常见线状皲裂和掌纹加深;通常无自觉症状。


  IV是遗传性鱼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为表皮中度角化过度,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一般于出生后3个月——5岁之间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上覆灰白色至淡棕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周边翘起,中央紧贴皮肤,主要分布在四肢伸侧、背部。鱼鳞病皮损在冬季寒冷干燥季节加重,在潮湿温暖的夏季减轻。该病不具传染性,自幼发病持续终生,随年龄增长症状有所缓解。目前认为,寻常型鱼鳞病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即成对的染色体中只要有一条出现致病基因的突变就能产生病理表现,但携有致病基因的个体症状轻重不一,故属半显性。


  该遗传病最常见的一种鱼鳞病类型(超过90%),发病率也很高。国外的报道是1/1000-4/1000,就是说,每1000个人中就有1~4个患者。我国1992年在四川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皮肤病调查,发现寻常性鱼鳞病的发病率是2/1000。专家们认为这个数字比国外报道的要低可能是因为调查中漏掉了很多轻症病例。这也说明,很多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的表现很轻微。


  临床表现编辑


  从临床表现来说,寻常型鱼鳞病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皮肤损害象“鱼鳞”或“蛇皮”样,呈多角形或菱形,中间附着,边缘上翘,小腿前面最常见,四肢的伸侧比屈侧严重,腋窝、肘窝、腘窝、腹股沟这些相对潮湿的地方往往没有什么异常。脱落的皮屑一般是白色。患者皮肤干燥,严重的时候会瘙痒。


  第二,毛囊角化丘疹,一般出现在上臂和大腿的伸侧,有时候颊部也会有。轻的时候看上去就是毛孔粗一些,每一个毛孔就是一个小点,严重的话这些点会变得很明显,如果连成一片出现,看起来就会象锉刀一样。


  第三,手纹和脚纹多、深、乱,手掌和脚掌的皮肤粗糙,甚至形成很厚的角质斑块,干燥环境下角质斑块容易皲裂,引起疼痛。一般在出生后数月至5岁前发病,青春期最为严重,之后逐步缓解。温暖潮湿的夏天会缓解,而寒冷干燥的冬天会加剧。


  鱼鳞病主要有两种遗传方式: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主要遗传特点是:患者双亲中至少有一人患病,每代人均有发病,发病机率为50%,每代人中男女发病率相等。


  ②性联遗传,也称X-联锁遗传。其主要遗传特点是:几乎全部见于男性发病,女性仅属于携带基因者而发病极少。男性患者决不将该基因遗传给他的儿子,却将该基因遗传给他所有的女儿,而她们不发病只是该基因的携带者,携带者的儿子有半数接受该基因而出现症状,且不遗传鱼鳞病此病就阻断了,不在遗传后代。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鱼鳞病


  从遗传上来说,这种类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得病,男女无差异。前面也提到,有的患者表现很轻微,或者干脆就看不出来,但是其后代中仍然会出现患者。这种现象与“半显性遗传”有关:这个病的致病基因有两个拷贝,当其中只有1个拷贝发生了突变的时候症状就轻,2个都突变了症状就重。也许还有其它的原因影响症状的轻重,这给家族史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寻常型鱼鳞病的遗传方式


  下面我们分几种情况讨论当一个寻常型的鱼鳞病患者在生育后代时,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


  第一种情况:父亲是患者[只有一个基因拷贝发生了突变(杂合子)],母亲是正常人,后代是患者的几率为2/4=50%


  第二种情况:父亲是患者[两个基因拷贝都发生了突变(纯合子)],母亲是正常人,后代是患病的几率为4/4=100%


  第三种情况:父亲是患者(杂合子),母亲是患者(杂合子)。后代是患者的几率为3/4=75%


  第四种情况:父亲是患者(纯合子),母亲是患者(纯合子),这种情况分析起来就很简单了,父母双方都没有正常的基因,后代也就不可能遗传到正常的基因,所以,后代为患者的几率为100%。


  总结:现实生活中,患者多数为杂合子,只有一个基因拷贝是突变了的。因此,第一种情况最多见,第三种情况也有可能。第二种和第四种罕见。由分析可知,如果杂合子患者与正常人结婚,后代遗传疾病的几率为50%,如果与同样的杂合子鱼鳞病患者结婚,后代发生疾病的几率将增加到75%。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的轻症寻常型鱼鳞病“似乎”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后代会表现出来。[1]


  性联遗传寻常鱼鳞病


  性联遗传寻常鱼鳞病较为少见。由于本病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故仅见于男性,可于生后或婴儿期发病。皮损与上型略异,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往往遍布全身,腋窝、肘窝等部亦可受累,腹部较背部尤重。如面部受累,则仅限于耳前及颜面侧面。一般不发生毛囊角化。掌跖距皮肤正常,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有时反而增剧。本病女性为携带者,一般不发病,有时仅见于前臂及小腿出现薄的鳞屑。角膜后壁及后弹性层膜上可有小浑浊点状,不影响视力。


  性联遗传寻常鱼鳞病皮损与上型略异,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往往遍布全身,腋窝、肘窝等部亦可受累,腹部较背部尤重。如面部受累,则仅限于耳前及颜面侧面。一般不发生毛囊角化。掌跖距皮肤正常,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有时反而增剧。本病女性为携带者,一般不发病,有时仅见于前臂及小腿出现薄的鳞屑。角膜后壁及后弹性层膜上可有小浑浊点状,不影响视力。


  性联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的遗传具有如下特点:1、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家系中往往只有男性患者;2、双亲无病,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如果发病,母亲肯定是一个携带者中,女儿也有1/2的可能性为携带者;3、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等也可能是患者;4、如果女性是患者,其父亲一定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根据遗传学的特点,如果男性是性联性鱼鳞病患者,最好能选择生男孩,这样就可以切断后代的遗传,以后的子女不会再受遗传之苦。如果女方家系中有性联性鱼鳞病的患者,建议在怀孕时到有关医学部门做产前咨询检测,发现如果是女孩基因携带者或者是男性基因异常者可以终止妊娠。性染色体只有一对,目前已研究得比较多,性联性的鱼鳞病基因异常也已基本定位清楚,现在已有医学部门开展产前检测研究。[2]


  发病机制


  基因突变导致FLG基因读码框移位以及翻译过程提前终止,最终丝聚蛋白表达截短和功能不足。


  人的正常皮肤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表皮层对皮肤的美观、抵御微生物的感染以及保温保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由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构成,其中颗粒层含有大量的角质蛋白颗粒,这些颗粒中的含有大量的丝聚蛋白(Filaggrin,FLG),它们由前丝聚蛋白原(profilaggrin)经水解作用而最终成熟,可以聚合角蛋白丝,对角质层的终末分化、保持水分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皮肤活检显示寻常型鱼鳞病病人的角质蛋白颗粒减少或缺无。


  以目前的科学研究现状来看,不可能用内服、注射、外敷能一切方法增加其皮肤里的丝聚蛋白,VI病患者的基因虽然有变异,但是就表现在皮肤的角质层和颗粒层上,其他的一切都和正常人是一样的。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对于VI病其他主要临床表现,相关研究尚无突破性的进展。


  致病基因


  凡事都有原因,疾病也一样。寻常型鱼鳞病的病因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它是一种遗传病,所谓遗传病,就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产生的疾病。众所周知,人的遗传物质是DNA,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基因。寻常型鱼鳞病就是由于基因发生了变异而产生的疾病,这是现代科学对鱼鳞病的看法。已报道的可导致寻常性鱼鳞病的FLG基因突变位点近20个,这些突变具有种群特异性。国外FLG基因突变位点及分布:2282del4,R501X(美国);R1474X,5360delG,6867delAG,11029delCA,11033del4,Q3683X,7267delCA,R2447X(欧洲);S2889X,S3296X(日本);Q2417X,E2422X,R4307X,441delA,1249insG,7945delA(新加坡华裔)。


  新发现的突变位点(中国):Q1745X,Q1790X,G2788X,Q2417X,E2422X,R2447X,R3657X。


  展望:也许有人认为,遗传病是少见疾病,是由人体内众多遗传基因中某个基因发生异常变化所引起的。这个观点在20年前也许是对的,但现在对人类基因认识的长足进步,正在改变着医生们对于疾病起因的思考。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几乎所有困扰人类的疾病都与出生时具有的基因有关。人们已逐渐步入了基因医学时代。虽然它还处在成长期,但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和数不胜数的其他研究成果,在未来的20年中,基因医学将给未来人类的健康做出卓越的贡献。


  [组织病理]


  轻至中度角化过度,颗粒层变薄或缺如。毛囊孔和汗腺可见角质栓,汗腺及皮脂腺呈现萎缩,真皮正常。


  临床症状:


  (1)以肢体伸侧为主的鳞片状角质化鳞屑,冬重夏轻.


  (2)伴有毛囊角化丘疹(毛周角化症)。掌、跖纹多而紊乱,且较深。常有轻重不一的掌跖角化过度。


鱼鳞病建鱼行动公益项目     技术支持:lc787
京ICP备17073920号-1